千里海塘行 | 从0到50 看宁海团结塘防潮“铠甲”的三次升级
中国宁波网记者王博 见习记者黄春晓 通讯员建彤 立高
今天上午,宁海县强蛟镇农业农村办副主任邬翱宇和该县水利局工程建设管理科科长应建彤站在团结塘堤坝上,商讨如何因地制宜,将与团结塘相邻的团结湖打造成当地乡村振兴的重要节点。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海塘庇护下的强蛟村落。
位于象山港畔的团结塘,分主、副两条海堤,总长度795米,防潮标准为50年一遇。在台风“杜苏芮”“卡努”影响期间,团结塘坚如磐石,宛若巨人一般张开双臂,守护了周边1.7万余人、6000亩种养基地的一方安澜。
海塘庇护下的强蛟村落。
然而,几十年前这里却是另一番景象。
“我们沿海地区,历史上就有修建海塘的传统。团结塘的历史,可追溯至1970年,当时各村就地取材,用石头和泥土修建海塘。1990年,又将土石坝改建成了砌石坝。”邬翱宇告诉记者。
时针暂停在1997年8月18日。当天,受9711号台风影响,宁海全县120公里海塘被摧毁。作为重灾区之一的团结塘,海水齐胸,陆上交通中断,房子、农作物受损严重。
与海塘隔海相望的横山岛。
从那时开始,当地下定决心,建设新标准海塘。
在党员干部和群众的共同努力下,1998年下半年,钢筋混凝土浇筑、高程7米的大坝拔地而起。
2008年,当地又对团结塘进行了除险加固,大坝高程提升至7.8米,防潮标准提升至50年一遇。
“团结塘从最初的没有防潮标准,一步步提升至50年一遇,就好像人一点点长大,慢慢变得强壮。”应建彤说。
宁海县强蛟群岛。
这两年,团结塘新增了不少数字化设施设备,最典型的当属内外墙潮位监控设备。下一步,当地还将结合海塘安澜工程,在安全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周边道路环境,赋予团结塘文旅融合的全新内涵。
关键词: